【48812】古代廉政故事集④

发布时间 :2024-07-11 17:40:17

  廉政文明在我国有着悠长的前史,是我国传统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坚强不屈、廉洁自律的仁人志士留下了许多妇孺皆知的廉政故事,在华夏文明中已成经典。

  让我们从中华民间传统文明中罗致廉为政本、持廉守正的文明精华,养清凉之风、筑清凉防地,宏扬活跃健康的政治文明,营建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我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北宋宰相王安石,是进士身世,文学造就很高,位列“唐宋八我们”。他日子精约,吃的是家常便饭,穿的是破衣旧裳。曾有人到王家送信,见他的穿着,竟把他误认作家仆。

  王安石款待亲属,饮食也很俭素。当宰相后,亲家的儿子到京师就事,顺便来访问,王安石请他吃饭。桌上只要一些烧饼和蔬菜,还有少量的酒和烤肉,接着立刻就上了米饭,周围放置着菜羹。这位亲属只吃了烧饼的中心部分,却把四周剩余不吃了。王安石神情自若,将剩余的烧饼吃完,此人感觉到很羞愧。

  从前有人讲王安石喜欢吃獐肉干,王安石的夫人传闻后很困惑,说王安石素日对饮食从来不挑挑拣拣,怎样忽然喜欢吃獐肉干了?就问担任王安石饮食起居的侍从是怎样回事。侍从回答说相公每次吃饭不吃其他东西,只吃獐肉干。王安石的夫人就问,吃饭时你们把獐肉干放在哪个方位,侍从回答说放在最接近筷子的当地。王安石的夫人叮咛说,次日吃饭的时分,把其他食物放在接近他筷子的当地试试。公然,接近筷子的食物吃完了,獐肉干却剩余了。我们这才理解,王安石对食物并没有特其他喜爱,啥东西放在跟前就吃什么。

  王安石在一起代人的笔下,有“拗相公”之称。他的固执,首要体现在关于政治抱负的坚持。日常日子中的王安石,俭朴随性,不寻求口腹之欲,满足于家常便饭、破衣旧裳。不耻恶衣恶食,阐明他寻求的是更为高远的东西,这也是他可成为巨大改革家的原因。

  刘统勋(1700年-1773年),字延清,号尔钝,清代诸城逄哥庄(今山东潍坊高密市逄戈庄)人。大学士刘墉的父亲,清朝政治家,首席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

  清代刘统勋从前担任东阁大学士,其权利和方位相当于宰相。有个老朋友的儿子任湖北巡抚,年末派家丁送给刘统勋一千两银子。刘统勋严厉地对这位家丁说:“你的主人和我是世交,派你来问好,这没什么不能够。我在现在的方位上,不可能收下这些银子。还得烦请你带回去,告知你的主人,用这些银子来救助那些贫穷的老朋友吧!”

  有一位用钱捐官的人夜晚敲门,刘统勋拒不接见。第二天早上到了办公处,把那人喊来,责怪说:“夜晚敲门求见,正派的人是不干的。你有什么事要陈述,可在我们面前把它讲出来。即便是我的过错,也能够规谏劝戒。”那人闪烁其词地退出去了。

  刘统勋逝世的时分,乾隆亲身到他家祭拜,发现他的家门矮小狭小,撤去轿顶才干进入。乾隆回来告知身边的官员说:“像刘统勋这样才不愧是真宰相,你们应该效法他。”

  刘统勋身居高位,不随意收人金钱,不暗里接见部属,做到正人之交淡如水,其廉洁从政的崇高品质给后世的为官者树立了好榜样。

  五伦之中,朋友是其中之一。其他四伦根据血缘亲情,多有不得已之处。只要朋友能够由于情投意合而自行挑选。刘统勋不收世交所送的金钱,是对自己品格操行的保护,也是以此关于朋友的规谏劝诫。至于夜不见客,那是正人的慎独之德,也值得今日的人们学习学习。


×
全国服务热线 : 020-38857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