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房地产调整进入深水区了!

  • 发布时间:2025-08-19 13:46:17  来源:欧宝彩票
  • 产品概述

  全国楼市从2021年开始步入全面盘整状态,到2024上半年进入了调整深水区,之后在去年三季度末,由一线城市发起了全面救市,让调整喘息了一下,降低了全国楼市下行速度。

  1-7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3580亿元,同比下降12.0%;其中,住宅投资41208亿元,下降10.9%。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反映的是一级市场的拿地与开工情况,这一数值自2022年4月份转负以来,就始终没回过正。

  全国卖地收入2021年见顶,之后快速跳水,去年卖地收入跌至48699亿元。

  财政部公布的上半年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卖地收入20601亿元,同比下跌6.4%。按照这一个趋势,今年全年卖地收入大概率跌破4万亿元。

  1-7月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5156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4.1%。新建商品房销售额49566亿元,下降6.5%;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6.2%。

  从走势能够正常的看到,4月份是个分水岭,在此之前,跌幅在收窄,在此之后,跌幅面开始扩大。

  大区域来看,东部、中部、西部、东北,无论房地产投资、商品房销售面积还是销售额,都在下跌。

  前七个月,住户贷款增加680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383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06万亿元。

  7月单月,住户贷款减少了489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3827亿元,同比多减1671亿元;中长期贷款减少1100亿元,同比多减1200亿元。

  2022年2月份首次出现房贷负增长,之后间歇性负增长。比如2022年4月份房贷减少了605亿元,2023年4月份减少了1156亿元,2023年7月份减少了672亿元,2024年2月份、4月份以及今年的2月份、4月份均负增长。

  一般来说,只要商品房市场有成交,都会有贷款增加,除非都全款买房,但这不现实。

  2022年至2023年,还贷潮盛行,当时还贷规模持续不断的增加,这是其房贷间歇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去年年中以来,由于存量房贷利率下调,提前还贷浪潮得以缓解,规模随之下降。

  今年2月份、4月份、7月份的房贷负增长,直接原因当然还是还贷规模大于贷款规模,但主要还是贷款规模缩减之缘故。

  国家统计局披露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个人按揭贷款7918亿元,同比下降9.3%。

  前7个月个人按揭贷款规模是7918亿元,而央行公布的前7个月房贷增量是1.06万亿元。

  以这两个数据来进行的不精确计算可知,今年前七个月提前还贷规模为2682亿元。

  2025年4月,新房价格环比上涨城市数量为22个,较上月减少2城;下跌城市有45个,较上月增加4城。二手房价格这一块,有5城房价环比上涨,较上月减少5城;下跌城市64个,较上月增加8城。

  2025年5月,新房价格环比上涨城市13个,较4月份减少了9个;下跌城市53个,比上月增加了8个。二手房价格环比上涨城市3个,较上月减少了2个;下跌城市67个,较上月增加了3个。

  2025年6月份,新房价格环比上涨14个,较5月份增加1个。下跌城市56个较5月份增加3个。二手房环比下跌城市69个,较5月份增加两个,仅西宁一城上涨。

  2025年7月,新房价格环比上涨城市6个,较6月份减少8个。下跌城市60个,较6月增加4个。二手房环比下跌城市68个,较6月份减少1个,仅太原上涨,西宁持平。

  一方面,房价虽然调整了不少,但房价绝对价格相比于民众的收入,仍在高位,仍是很多人无法企及的梦。

  过去几年的大环境下,民众的收入缩水,让有实力投资的人也丢失了信心,才进入了不断调整的周期当中。

  我提出过一个概念,叫“需求断档”。简单理解,就是高房价形成了一个天堑,让相当部分人空有需求没有实力。

  第一,宏观经济周期、宏观大环境和关税大战、全球局部战争引起的不确定性,让有钱人没有信心和预期买房投资。而且,之前炒房投资收获的人,正在寻求离场,落袋为安。

  第三,中间一小撮有首付能力的人群,在调整的环境中,选择持续观望,既怕追高,又怕踏空。

  从之前的佛系,到躺平,再到如 今的“绝贷佳人”,这种社会现象背后其反映的便是当下年轻人的心态转变。

  这一次调整,其实就是购房者不再愿意为高房价去买单。人生一半是执着,一半是释然。既然执着没用,那就释然吧。

  钱的终极功能,不是用来买物,而是用来买清闲,买自由空间,买不被定义的人生。

  上一轮房价上涨,已经掏空了很多家庭的6个钱包,拉满了居民家庭的杠杆率,很多家庭再也加不动了。

  2021年开始,我们的居民杠杆率已经纹丝不动,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杠杆率已经到达极限。民众再也没钱来买房了,没有能力去负债。

  2021年,中国人口增量创新低,2022年正式见顶开始负增长,当年减少了85万人,2023年加速减少,减少了208万人。

  以上四点,就是连续四年上至中央下至地方的救市,产生不了作用,而且效果越来越短的根本原因。

  本号之前多次强调过,房价与收入、预期之间,要寻找一种新的平衡,只有出现了新的平衡点,房价才会止跌。

  要快速实现平衡,一方面要不断缩小房价与收入之间的差距,要么提升民众的收入,要么不断降低房价。另一方面,恢复信心。

  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因为不可控。这么多东西,不是我们想回暖就能立刻回暖的,毕竟全球大环境如此。

  从某个角度来看,过去四年的各种救市措施,并非扭转局势,而是延缓局势,就像是鼓励生育的各种措施一样。

  大趋势虽然不可阻挡,但需要延缓,为中国经济引擎从“房地产”变更为“科技+创新+产业”争取时间。

  这一点,从前不久召开的城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城市发展逻辑发展的五大改变,遥相呼应。

  7月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上一次召开这个高级别的会议,是十年前。

  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城市工作要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看重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看重集约高效;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看重特色发展;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看重治理投入;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看重统筹协调。

  整段文字提到了五个“转变”,城市发展理念要转变,发展方式要转变,发展动力要转变,工作重心要转变,工作方法要转变。

  在五大转变之下,城市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将转变,由过去的土地财政、举债投资拉动,转变成产业拉动。

  北京、广州、成都要提升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占比。苏州、重庆、无锡、东莞、佛山要继续夯实其工业制造的底色。

  戒掉土地财政依赖,戒掉举债投资拉动,产业拉动经济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

  原创不易,辛苦动一动你的小指头,在文章右小角点个在看、点个赞。欢迎分享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