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报关单变迁见证海关大发展
发布时间 :2024-08-12 03:24:36报关单是货物进出口的一张凭证,以往,在海关报关大厅,报关员拿着大摞的各种报关单证是常见的“风景”。现在,中国海关试点的分类通关改革,让人工接单审核报关单不再成为必须,纸质的报关单风光不再。
60年来,这张小小单据从形式到内容的变迁,折射出我国外贸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见证了海关改革发展。
在海关博物馆广州分馆,今年86岁的老海关吕健行展示了1951年8月22日的一张进口报关单,这一单的进口松油量仅仅16公斤多,他说“当时我国进口货物很少,主要以食品、药品和设备为主,而出口的都是土特产品,茶叶,草席,扇子都有。”当年,我们国家进出口总额仅仅十几亿美元。
类似这样手工填写的报关单一直沿用了30多年。1978年底,改革开放的大门毅然打开,报关单也迅速与国际接轨。1980年1月,全国海关开始启用新的报关单。不仅报关单的形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的内容更是日新月异。
传统的国营外贸公司一统进出口的格局打破,新的对外贸易方式涌入,在热闹的报关现场,白色、粉红色、浅绿色,各色报关单代表着不同贸易方式,在浩浩荡荡的进出口大潮中翻动。进口产品、原料,引进资金、技术,共和国发展的强劲动力由此输入。
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以出口报关单为起点,中国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世界。保存的海量报关单,见证了出口商品结构转变:从大豆、茶叶、苹果、丝绸等农副产品和初级产品,到主要是依靠纺织品和轻工产品,再到机电产品比重大幅度的提升。而在当前,一份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报关单通过海关审核,展示出中国经济正变成全球重要部分。
报关单不单单是企业一纸报关凭证,也是海关关税征收、海关统计、判断企业信用等级、查缉走私等方面的原始凭证。报关单数据如何最有效地为海关监管服务,成为中国海关科技创新、推动监管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上世纪80年代,海关计算机运用和联网,让这些纸质的报关单录入为能够迅速审核、统计、查询的电子数据,1988年3月,全国统一版本报关自动化系统正式立项。
在这项被称为H883工程的系统中,10000多份关于海关监管的政策、法规,围绕报关单审核判别,转化为自动化处理的信息系统。如今,它的升级系统H2000通关管理系统,每年处理进出口报关单数千万份,日均25万份。
2007年是一个重要年份,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满5年,年度外贸进出口总值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中国海关的审单现场一片繁忙。在浦江海关,出口业务现场人均日审单量超过800份,极端高峰时超过1200份。
如何让关员从审核纸面单证的繁杂劳动解脱出来?企业足不出户完成通关?是中国海关探索的新课题。2007年底上海海关率先试点的出口分类通关改革作出了解答。
改革项目中的“无纸通关”让人眼前一亮:资信良好的企业,纸质报关单不再成为通关必需——上海海关将近2000家企业纳入试点,这一些企业以无纸方式向海关申报报关单电子数据,合乎条件的,海关系统自动向企业发送验放回执。
现在,浦江海关报关大厅繁忙不减,审单关员座位旁的小筐内,报关单厚度却减薄了一半,过去的五种各颜色的框,如今也简化为两色。大量的报关单,已经转化为“无纸通关”系统中流淌的数据。海关单证作业速度由此提升一倍。
在上海海关试点的基础上,海关总署今年在15个海关推广出口货物分类通关改革试点。8月21日,黄埔海关又在全国海关率先启动了进口货物分类通关改革试点。改革无止境,能确定的是,随着“无纸通关”应用拓展,历史悠远长久的报关单将会发生新的、更大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