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至17日,第20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简称“光博会”)在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举行。长江日报接连刊发报道,以支点之光、国际之光、未来之光“三光”致20届光博会。
5月16日,第20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简称“光博会”)将正式启幕。这一国际盛会,首次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光日”组委会全球系列活动。
作为我国第一根光纤的诞生地,半个世纪以来,武汉握住这束神奇的光,一次又一次站在聚光灯下,推动我们国家光电子产业领跑全球。
从独树一帜到国际引领,这束神奇的光,正“点亮”武汉的未来,在支点建设中提升“光含量”,在世界光电子产业版图上镌刻“中国坐标”。
1982年,中国进入光纤数字化通信时代。那一年,一个名叫罗杰的青年,正在武汉一所高校无机材料工程专业学习。
去年底,已是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飞”)首席技术官的他,在一次行业会议上发布报告,介绍“空芯光纤”研发进展。
本届光博会,我国光通信史上首家中外合资企业“长飞”,将展出代表全球最高技术水平的空芯反谐振光纤。长飞执行董事兼总裁庄丹说:“在下一代光纤领域,长飞已进入全球第一方阵。”
长飞是全球唯一一家同时自主掌握三种主流光纤预制棒制备技术,并已成功实现产业化的企业
从2002年的首届到最新一届,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原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一直关注光博会。他说,紧紧围绕“光电”二字,锚定世界领先目标,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突破!突破!突破!光博会见证着我国光电子信息产业的每一次攀峰,每一次冲锋。
5年6次刷新光传输纪录,数月前,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再次创造单模多芯光纤传输容量世界纪录。
两个月前,3D打印的大飞机承力框在光谷面世,首次为国产C919大飞机打出高强铝合金“骨架”。武汉天昱智能制造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张海鸥教授认为,“开辟了锻件制造的新方向,真正走在世界的前面”。
科技上限决定产业上限。从零起步,一路创新长跑,武汉光电子产业不仅在规模上实现了全球领先,局部领域已进入科技的“无人区”。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全世界创新指数报告数据显示:武汉位列全球科学技术创新集群第13位,比2018年上升30位。“中国很多行业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已处于世界最前沿的水平。”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卡斯滕·芬克说。
本届光博会,近百项光电子领域首发首展核心技术将集中亮相,领军企业、“小巨人”企业将联袂登场,秀出武汉光电子企业创新之“光”。
“我们更有信心、更有胆气去争夺发展制高点。”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燕说。
第八届光博会,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工科技”)展台前,一辆白色汽车空壳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短短数分钟,华工科技自研设备“出手”,原本“露天”的车顶被焊接完毕。40余年的技术封锁被打破!
“中国激光产业已经迈入全球第一方阵。”今年全国两会上,站上“代表通道”的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说,从一颗螺丝钉都要从国外购买到出口高端激光装备,公司产品以每年35%的增长速度“卖全球”。
2020年,我国首次为激光产品制定国际标准。这一标准在华工科技、锐科激光等武汉企业主导下完成。
积土成山,积水为海。半个多世纪以来,以华工科技为代表的武汉光电子企业,立足高校“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屡屡创造的“第一”“首个”,犹如一道道锐利的光,划开了一个个结束西方国家只手遮天的口子。
武汉是中国激光产业的发源地。1971年,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成立“激光教研组”,武汉激光产业与全球站在同一起跑线。
走出大学围墙办企业,一代代“理工男”在武汉接续创业,科学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创融合”有了生动注解。
如今,武汉激光产业密度全国领先,7家激光上市企业集聚。上月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以56.6%的占比领跑全球激光市场,光谷是国内唯一正增长区域。
“光谷的企业是有根的企业。光谷以‘光’闻名,要在‘光’上做深做透。”民营激光企业探路者孙文说,只有自己做出的产业才会真正有未来。
2000年5月,一份送往国家的建议书,写满了26位院士专家对光谷发展光电子产业的期盼:“‘十五’期间,这片50平方公里的领域要形成1000亿元的产业规模,大体相当于再造一个武汉。”
7655亿元、8209亿元、9774亿元!如今,在光谷这片51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超1.6万家光电子企业与世界同步创新,助推湖北光电子产业规模连续跨越千亿元量级,成为全省第一大产业。
今年光博会,全球390家行业领军企业共赴“武汉之约”。“钢的城”“车的城”,早已是闻名遐迩的“光的城”。
“武汉光谷的‘光’字,就是光纤的光。”综艺节目“奔跑吧”2025年首轮录制“跑”进长飞产业大楼。
大多数人听说光纤,大都因为寻常百姓家的“光纤入户”。少有人知道,这一切始于第二届光博会。
这一年,“光纤之父”高锟院士获聘光谷顾问,与“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院士前瞻性预测光电子信息产业“光纤到户”时代。
武汉长飞公寓“先吃螃蟹”,成为中国第一个试点小区。如今,中国光纤到户家庭普及率稳居全球第一。
10年前,光谷在光博会上发布“光联万物”产业计划,即通过光电子,在信息技术、生物健康、智能制造等领域诞生一批原创性新兴产业。不断拓展技术边界,自此十年“亮剑”。
一束光如何走得更远?光博会见证着光电子产业半径的延伸。数字家庭、高清电视等概念最早在此讨论,红外传感、工业机器人等产业由此发散。这束光,照亮千行百业未来图景。
上届光博会,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顾波博士寄语光谷: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光电子技术结合,不仅能在中国“独树一帜”,更将在世界占据一席之地。
两年过去,“光电+AI”“光+无人驾控装备”“光+机器人”“光+AI”……前沿应用矩阵列队亮相,“光+千行百业”交叉融合,光谷里的“光合效应”正在迸发。
瞄准世界一流,立足国家所需、湖北所能、武汉所重,一系列规划“施工图”变“实景图”,勇担建设世界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使命。
《加快“世界光谷”建设行动计划》《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三年行动方案》陆续出台,光电子信息产业列为“51020”先进制造业集群之首,启动“61020”科学技术创新成果全链条攻关,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创新体系,组建光谷、江城、九峰山等湖北实验室。
科学技术创新引领力,支点建设“金字招牌”。何以支点?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邹薇撰文称:首在擦亮“光”的名片。这份期许,正被无数年轻创业者用代码、用芯片、用热忱回应。
领跑主赛道,武汉光电子信息万亿元产业集群挑大梁,正在点亮支点建设的“信心支点”。
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择高向上当“支点龙头”。支点之“光”闪耀璀璨的中国力量,“支点龙头”点亮支点之“光”。武汉,正以奔跑者的姿态,加速向未来。
65年前的5月16日,世界首台红宝石激光器诞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一天定为“国际光日”,开启现代光电子纪元。彼时,西方在该领域遥遥领先。
如今,耀绽东方。就在蛇年春晚,光谷之光直冲天际,惊艳全场。即将在汉举行的第20届光博会首次被纳入“国际光日”系列活动。
武汉,这一国内基础最优、竞争力最强的产业集群集聚地,拓展着这一国际光电子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边界。
世界光谷,点亮国际之“光”。“一束光”正以创新突围,塑造更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在位于光谷的光电器件研发制造商——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在光模块生产线年前的一份批复:
5月9日,五国主流媒体记者走进光谷,搭乘“光子号”空轨,参观长飞光纤产业大楼……海外媒体惊叹世界最大光纤预制棒工业奇迹,盛赞长飞致力于弥合数字鸿沟,称其是属于全人类的科技之光。
在武汉市政协陈列馆,一份手写提案复印件承载着非凡意义。2000年3月,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许其贞等10余位全国政协委员递交第1331号提案,建议“在武汉建立‘中国光谷’”,明确要打造全国光电子产业中心。
同年5月,杨叔子、熊有伦、赵梓森、周济等26位在汉院士与科学家联名向党中央、国务院建议,在武汉建设国家级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国光谷”,将“光谷梦”锚定在国家战略高度。
2001年,东湖高新区正式获批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批复字字千钧:探索中国光电子产业发展之路。同年12月,中国“入世”,全球化浪潮中,光谷早已蓄势待发——代表中国站上世界产业舞台。
次年6月,首届光博会启幕,参展企业中外资企业占比超60%。当时有媒体称,这不仅是产品展示,更是入世后中国光电子产业的全球宣言。
第11届光博会,德国通快等全球8大激光巨头齐聚,此前光博会入选德国柏林市政府光电企业“走出去”支持展会名录;
第16届光博会,法国光纤陀螺巨头iXblue首次参展,直言看中武汉作为中国最大光学市场之一的潜力……
与其相伴生的,是独树一帜的独门绝技——武汉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光器件和激光器件研发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中小尺寸显示面板研发生产基地之一。
世界光谷如何建?在《加快“世界光谷”建设行动计划》中,湖北明白准确地提出,打造全球光电子信息产业地标和世界知名科技新城。
产业地标和科技新城,“逐光而行”还不够,更要“执炬领航”。中国科学院院士徐红星认为,如今,光谷在光电子细致划分领域,已具备领跑全国、部分领先世界的实力,肩负着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重任。
2023年的“光谷企业家日”活动上,4位领军企业家高声宣读的一份“光谷倡议”,喊出15万光谷企业家的期盼——在世界光谷,打造世界级企业,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
上届光博会,中国信科将光纤传输速率和能效翻倍,展示了代表国家顶配水平的光通信技术和产品。中国信科光通信技术与网络全国重点实验室罗鸣博士自信地表示,他们已牢牢掌握“世界第一”的单模多芯光纤技术。
5家国家创新中心、5个国家大科学装置、6家湖北实验室……在光谷51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存储芯片、光电集成芯片、空芯光纤、心肌旋切、电磁能弹射等自主创新技术世界领先领跑,新突破屡见不鲜。
世界级创新层出不穷,世界级人才纷至沓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广乾说,“世界光谷”为未来世界提供第二条发展道路——推动自主创新,走出一条与西方不同的科技路线。
坚持首位创新,进一步坚定“世界光谷”攀高向新的信心决心。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燕掷地有声:“武汉光电子产业有信心也有实力参与全球竞争。”
“在细致划分领域做到国际一流,我们拿到了全球头部企业的批量订单!”华工科技核心子公司华工激光副总经理尹文雯介绍,去年公司新增5家海外工厂,自主研发的首款轮胎模具激光清洗智能装备畅销全球。
去年8月,长飞墨西哥工厂投产。从海外“试水”到在6国布局8个生产基地,长飞海外业务收入超10倍增长。长飞副总裁郑昕表示,在光纤光缆领域居世界前列,“走出去”底气十足。
今年光博会,全球390家企业同台竞技,近百款新品全球首发,17项国际领先技术集中展示……在家门口便能与世界对话,与光电子信息产业前沿共舞。
第2届光博会时,近100家国际参展商齐聚,占参展企业的40%以上。后来,光博会请来索尼、日本电气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欧洲企业组团参会;还邀请美国国际光学工程学会成为主办方……
一边是正在高速运转的数字智造自动化生产线,一边是同步展出的国内外有名的公司的创新技术和展品……外地展商说:“这种实打实的即视感和展现出的企业自信太震撼了。”数十家单位当场签约,要构建产业生态圈。
成功举办19届,召开330余场国际峰会,累计吸引30余国6800余家顶尖企业参展……光博会早已成为国内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国际范”十足的顶级盛会之一。
今年,俄罗斯、尼日利亚、马来西亚等13个境外采购团陆续来了!各国嘉宾将深入顶级实验室、一流生产线,围坐在一起探讨技术革新,在九峰山、光谷实验室里谈大单。
“‘世界光谷’干得好不好,不能基于自我评价,而要放在全球背景下进行衡量。”武汉光谷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荣凯说。
光博会正传递出这样一种中国创新现场——资本在这里发现硬科技潜力股,人才在这里找到技术落地的土壤,企业在这里碰撞出跨界的火花。
因聚而变,惟创则新。在光谷高新大道的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李锡玲在朋友圈转发一篇支点建设报道时这样留言:从全球看,武汉是全球标杆城市,是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
今天,第二十届光博会在汉开幕。聚光灯下,湖北科创供应链中心展区被设在展会一楼,入口最显眼处。这家首次登台的创新平台成立不到两年,已促成1.5万余项供需对接。展板上,这样两行大字清晰夺目。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
武汉以光谷为基础,担负起更强使命:强化“支点”的创新引擎功能,“一束光”照亮“一条链”融合“一个生态”。
光博会每一届展会都会前沿设置产业议题。今年,“光+智能装备”“光+AI”“光+机器人”的未来图景在场馆里徐徐展开。
来自东湖科学城的东智机器人首次亮相。这个融合了光感知、AI算法与人形设计的项目,短时间内完成了从孵化到落地。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邓秀新说:“当前,光电子信息产业已进入蒸蒸日上和交叉融合创新期。”
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学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光谷东智董事长周林兴奋地谈到,“我们用光打通了感知与执行的神经系统!”企业正在与多家光谷传感器企业洽谈合作,计划让人形机器人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全部实现“光谷造”。
如今,光电子信息技术已成为武汉新一代信息产业的底层支撑,并与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速融合,为经济发展带来非常大的倍增效应。
“在方圆100平方公里内,不但可以找到你的供应商,还可找到你的客户,这本身就是武汉很大的优势。”国际光学委员会副主席顾波在参加光博会时,为武汉的光电子信息的集聚效应点赞。
“平台发布的每五条需求中就有一条与光电子信息产业相关,已完成的需求匹配中,更是每四条就有近一条涉及光电产业!”首次亮相光博会的湖北科创供应链公司主要负责人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目前,平台已入驻企业7万余家。
在他看来,光电子信息产业不仅是平台供需两端的核心力量,也是其资源配置与服务对接的关键赛道。
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进化论”怎样书写?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李光认为,相较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光谷地理位置“先天不足”——作为国内除直辖市重庆外,唯一一个“隔着两个省才能到沿海、沿边境线”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却凭借创新驱动与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发展至今。
一组有趣的数据印证了这一观点。2021年,湖北光谷实验室揭牌,同年首登光博会,此后从未缺席。其科技成果转化部部长徐迪帆介绍:“高校研发完成0—3,我们衔接3—7,公司实现7—10的产业化,形成完整创新闭环。”
10家湖北实验室中,5家都与光电子信息产业有关;武汉组建10家由企业牵头的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7家牵头企业都是光电子信息的龙头企业。
如今,光博会上,不仅是首发新产品,高校实验室、湖北实验室与新型研发机构的科技矩阵集体亮相。
巴掌大的蓝牙模块、能实时传输文件的视频电话——这些在首届光博会上亮相的世界前沿数字技术,如今早已融入日常生活。
登陆光博会的柔性手机显示屏创新技术已在武汉落地,长成全国最大的中小尺寸显示面板研发生产基地,未来显示已成为武汉未来产业重点聚焦方向之一;
光纤激光切割机,当初作为激光新应用发布,如今,武汉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激光设备制造基地之一,高端激光作为关键领域,有力支撑起智能制造装备优势产业发展。
走出展馆,光谷科创大走廊上,东湖科学城百公里范围里,“光合效应”为支点撬动新一轮发展跃迁。
从光谷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学院等科研平台的前沿攻坚,到激光企业、芯片企业在车间一线的持续迭代,从平台到链条,从基础研究到市场端口,产业正沿着“芯-光-网-算-端”的全链条推进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
“我们不是科研所,也不是制造厂,而是两者的结合体。”一位参展企业负责人这样说。他们的技术不靠一鸣惊人的“大发明”,而是靠一个个微小的叠加、小步快跑的迭代,最终在现实中落地生根。
科学技术创新不再高高在上,产业需求不再孤军作战。“科研人员不能只写论文,得走出去;企业也要耐心一点,真正提出诉求。”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洪明辉的建议,更是无数科技人、产业人的共识。
一束光,连接起芯片、终端、机器人,穿行于医院、工厂、码头,推动着新质生产力的跃迁。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湖北代表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交建议:着力对国家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进行培育提升,奋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世界光谷”。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广乾指出,“世界光谷”若想行稳致远,必须为世界贡献新理论、新技术、新产业。
15日当天,已有10余场前沿交流会在光谷召开。今日正式开幕的光博会再次证明,从引进吸收、再创新,再到自主引领,武汉正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层次地融合,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光学产业的魅力,在于它横跨材料、精密制造、电子信息等20多个学科,串联起超长产业链,印证着‘协同创新’的强大力量。”上海理工大学教授、光学专家庄松林这样说道。
今日之谷,未来之“光”,已在脚下铺展,在新时代武汉之“重”中重塑,在支点建设中点亮。